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在自己的土地上起舞──云门舞集与台湾四十年
张铁志
 
1.
1970年代初,是台湾从黑暗走向黎明的魔幻时刻。党国体制的权力交班、台湾退出联合国、海內外保钓运动,乃至美国1960青年反文化和学运的刺激,共同敲开了戒严体制的缝隙。一整个世代青年开始回归现实与民间,思索身分认同,点燃新的文化想像力,重新认识这块被遮蔽的土地。
这个新的时代佈景彷彿正是青年林怀民而准备的歷史舞台。
首先,他是战后出生的本省人,且他的故乡嘉义新港就是台湾移民史的重要起点。林怀民的青春期是在六零年代听Bob Dylan和美国民歌,然后在七零年代初到美国念书,感受六零年代学生理想主义的余温、阅读左翼书籍、参与海外保钓运动,並在1972年回到台湾──这里刚经歷保钓运动的沸腾和「大学」杂誌的思想衝击,蒋经国正上台担任行政院长推动有限的菁英本土化,而康寧祥和其他党外人士准备参与年底的首次增额立委补选。
台湾正在燃烧。
1973年,云门舞集成立,宗旨是「中国人作曲、中国人编舞、中国人跳给中国人看」──请注意,他所指涉要跳给的「中国人」是指这个岛屿上的人们。这是他们那个保钓世代的强烈民族主义情怀,他们要从乡土出发重建民族,要在这个土地上生產自己的文化,讲自己的故事,並且要走入社会讲给民眾听。
早期云门作品固然主要取材自中国传统民间文化,但他们在创团第二年就编「八家將」,在第三年就邀请排湾族原住民参与舞作。对他们那代人来说,「中国」与「台湾」文化不是对立的概念;他们更在乎的是,要去民间寻找真实的传统文化。
但「八家將」的演出是不成功的:「我们徒有技巧,却缺乏那股由泥土迸发出来的生命力,从庙前大院到西式舞台的移植过程中,不知不觉地也损失了这个祭仪舞蹈应有的拙朴。我们的演出只是为了向许多和我一样的都市人显示,台北不是台湾,台湾除了电视和可口可乐之外,还有別的。」林怀民如此反省。
然后,整个七零年代的文化精神与政治焦虑,甚至台湾四百年来的多舛身世,都在1978年十二月16日首演的「薪传」达到高潮。
没有比这个夜晚,更能体现歷史现实与文化创作的交会时刻。因为,那天早上,美国宣布和台湾断交,而「薪传」的故事正是台湾四百年来的挣扎与奋斗。
「薪传」詮释了台湾歷史,而现实又给予「薪传」最动人的重量。整个岛屿压抑的悲情彷彿都在「薪传」中被凝结,被释放。蒋勋说的好,「薪传」努力寻找台湾可以与传统京剧区隔的身体记忆,从那个与大海搏斗的歷史中去重建台湾人的身体记忆;而林怀民说,「薪传之后,我们终於可以站在自己的家园以舞蹈安身立命。薪传是我们的成年礼。」
台湾也在这个七十年代末成年了,虽然它还要再经过一次重击才能再往前走:1979年的美丽岛事件。
 
2.
八零年代是七零年代的深化与延续,一方面是七十年代开启的社会力转化为更多社会运动的爆发,从中產阶级的消费者保护运动,到岛屿各个受伤角落出现的「自力救济」,反对运动新世代也在美丽岛事件之后,奋力前进。
另方面,七零年代的现代化与都市化场景、经济高速成长,到了1980年代是更迅速增长的国民所得、更多的外匯存底、更多的高楼大厦,更多农村人口进入都市。1984年,第一家麦当劳在台北市民生东路出现;同年,经济学者主张要建立「富而好礼」的社会,而罗大佑感嘆纯朴过往消逝的「鹿港小镇」、「未来的主人翁」,成为时代的原声带。
林怀民也看到这座岛迅速成为一座贪婪之岛,各种以「金」为名的招牌在岛屿上空飞翔,人们身上藏青色的衣服换成鲜艳的名牌,金钱游戏取代了七十年代的纯真理想。
於是有了《春之祭礼 台北一九八四》:原本史特拉汶斯基在1913年所做的「春之祭礼」交响乐,就是反映从19世纪到进入20世纪时代工业文明的狂乱,而在这齣舞作中,舞台背后投影是从绿色稻田转换成怪手推倒老房子,並树立起一座座高楼大厦,而光鲜亮丽的都市男女在舞台上拉扯他们的灵魂。
1985年,龙应台出版「野火集」造成风潮,云门则推出《梦土》。在这齣抽象繁复的作品中,舞者徘徊於梦与现实的边界,追寻人与社会的方向;舞台上的「红色大门」,更象徵了台湾將跨入新的歷史阶段:经济的、文化的,与政治的。
次年《我的乡愁我的歌》是在快速转变的奢华社会中,试图捕捉失落的乡愁。在「薪传」中,陈达歌唱了台湾移民的歷史,在《我的乡愁我的歌》则有一代一代的台语歌谣和刚出道不久的蔡振南,用歌声堆叠起民眾的生活史。云门要用底层的声音为人们寻找沈静的力量。
林怀民说:「我一直在想,美空云雀、Bob Dylan都上的了檯面,难道台语歌不行吗?」而这確实是个新时代的开始,让林怀民的梦想成为可能。七零年代的「乡土」在此时转化为「本土」,更多的声音从土底冒起衝击主流社会;台语歌成为新主流,洪荣宏、沈文程席捲音乐市场。就在这一年,1986年,民进党成立,1987年,台湾正式解严,1988年初,蒋经国过世,李登辉上台。过去被主流文化体制视为土的事物將逐渐被视为酷的,被歧视的语言和文化將逐渐进入正统。
这是本土化成为时代精神的前夕。
而正当台湾即將跨入新的歷史之门, 云门宣布在1988年暂停。
 
3.
进入九零年代,1991年,云门復出。
在九十年代,旧的禁忌逐渐剥落,民主化一步步落实,本土化则翻转了各种符號象徵与资源分配,也让九十年代前半成为族群政治的衝突高峰。与此同时,在这个新到来的后冷战时代,消费主义与商业逻辑也成为岛屿精神。
云门在此时的重要作品「流浪者之歌」、「九歌」是以亚洲元素与东方身体为主,可以被视为是在全球化氛围下建立另一种文化主体的想像,也是在新的社会躁动中,进入更內在的自省。
然而,再如何內省,林怀民始终记得整个黑暗时代对他个人、对岛屿上许多家庭的创伤。旧体制崩解了,新体制看似建立了,但烙印在人们內心的痛苦却没有被疗癒。
在1997年做《家族合唱》,林怀民说,是要解决他个人的问题。
「对白色恐怖、对二二八、对台湾的认识,我用了很多年,特別是在美国读书那三年,一点一点慢慢拼组起来。解严后,文献大量问世,我抓到什么,就读什么。」
这也是台湾刚刚开始追寻「转型正义」的起点:「解严了,过去不能说,不敢说的心事,通通摊到阳光下,这些不同口音的见证,成为家族合唱的主要「听觉风景」。」
 
4.
在跨入新世纪的门槛上, 人们兴奋地期待政党轮替能够带领台湾向上提昇、走出旧时代的桎梏。但很快地,人们开始对政治失望、沮丧,08年再次轮替之后,更多人对政治的信心崩坏。这是台湾民主的挫败。
但另一方面,在七十年代以来的政治社会大转型之后,民间开出许多丰盛的花朵。新草根组织、新价值、新的边缘发声,和种种「小革命」正在一点一滴从根底改变台湾社会的面貌。
云门一方面远离了现实的泥淖,交出一系列意境悠远的作品,另方面,他们当然从未真正离开过。例如,2006年,云门和胡德夫以「美丽岛」带我们检视这块伤痕累累的岛屿,重拾七十年代的理想主义。
而今年的四十週年纪念,云门交出了新作「稻禾」。
林怀民写说:「我有「稻米情节」。七○年代的「薪传」徒手「插秧」。九○年代的「流浪者之歌」真米登场。远兜远转,云门四十岁,我竟然又回到稻田。」
而这个作品真真切切地掌握到台湾当前的主要社会矛盾:土地正义。过去几年,不论是掠夺农村、破坏生態环境或者侵犯原住民传统领域,从大埔农地、国光石化、到台东美丽湾,政治权力的傲慢和资本逻辑的贪婪,让林怀民和他的朋友们在七零年代歌唱的「美丽岛」彷彿於今只是个残忍的讽刺,是个我们不断努力追寻,却又不断受到伤害的梦想。
因此,在这个台湾社会充满愤怒与挫折的歷史时刻,云门要从池上出发,带著农人的素朴与稻田的美丽, 让我们重新去感受、去拥抱这个土地上真正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这其实是云门始终不变的精神。
四十年前,在台湾歷史剧烈变动的微光中,云门宣誓要在这个土地上起舞、要为这个土地上的人起舞。四十年来,他们透过舞作回应时代的变迁,他们靠著社会支持不断往前走,而他们也走入社区和户外公演来为更多民眾演出。
而就在这一刻,云门重新回到当年的许诺,跟所有台湾人说:我们要在这个土地上起舞──但我们必须一起改变这个土地,让这个所在成为真正的美丽岛。
 
 
 
 
 
(本文刊於腾讯大家专栏)
 
话题:



0

推荐

张铁志

张铁志

91篇文章 9年前更新

台湾知名政治與文化评论家,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博士候选人,現任香港「號外」雜誌主編。著有《声音与愤怒:摇滚乐可以改变世界吗?》、《时代的噪音:从狄伦到U2的抗议之声》,剛出版《时代正在改变:民主、市场与想像的权力》。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