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四十年前,台湾开启了此后巨大的政治、社会与文化的变局。
 
在台北的文化地標茶馆紫藤卢,这个夏天正在展出一个「七零年代小型刊物展」,包括文学的、艺术的、政治的先锋刊物。展场墙上的说明引用了资深媒体人王健壮的一句话:「那个年代,有一群人在黑夜中抬头寻找星星。」
 
那確实是个黑暗与黎明交会的年代。在战后台湾,政治权力的控制让整个社会几近窒息,年轻人不是陷入虚无就是感到自己是失落的一代。「自由中国」和「文星」点起了一些愤怒的火光,但很快就被扑灭。直到1970年代初期,台湾社会才看见乍现的曙光。让七零年代成为台湾的启蒙年代。
 
这个黑暗的时代之幕一开始是被外在力量所拉扯破裂的。1970年开始的钓鱼台爭议掀起了海內外的学生保钓运动,1971年十月联合国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承认其为中国驻联合国的唯一合法代表,1972年尼克松访问北京,台湾陷入战后最大外交危机。这些震撼一方面迫使社会,尤其是新一代年轻人,重新思考自己是谁、关注眼前的政治社会问题,並重新认识自己的土地。面对如此巨大变局,他们要把已经鬱积了多年的沉默与压抑解放出来,从他们生活的这个熟悉而陌生的岛屿开始改革。
 
另方面这些外交挫败也让国民党失去国际正当性,而必须向內寻求统治正当性;加上蒋经国於72年担任行政院长,要塑造新气象,因而开启了小幅度的政治革新,例如引进青年知识份子、任用台籍人士等。
1972年开放增额立委选举,党外人士开始竞爭全岛性职位。他们进一步组织化、办政治杂誌。这个鬆动的政治气氛,又使得青年们可以开展不同的文化实践。这场文化运动以这些展出的杂誌作为新思想与文化的平台,成为后来台湾社会力解放的重要先锋。
1971,以吴美云、黄永松、奚淞为主的「汉声杂誌」成立英文版,1978年成立中文版。汉声杂誌深入民间田野採访,探討民俗、仪式和歷史。
1971年在报上出现「现代诗论战」,作家关杰明批评若干现代诗人创作大量沿袭西方英美诗的风格与技巧。
1972年,在纽约习舞的林怀民返台,翌年成立云门舞集,首次公演。
也是72年,中国时报「人间副刊」刊载介绍素人画家洪通的文章。76三月,素人画家洪通在北市美国新闻处举办画展,人间副刊连续六天的大篇幅报导,引发洪通热。
1973年外省籍的尉天驄等人筹办《文季》,由本省籍小说家王拓主编,创刊號刊登了黄春明的〈莎哟娜拉.再见〉。仅三期的《文季》清楚呈了回归乡土的文化潮流:批判现代主义文学、社会意识强烈的乡土小说和探索日据时期台湾新文学。
1975年杨弦举办中国现代民歌发表会。76年12月,淡江大学毕业的歌手李双泽在演唱会上呼吁唱中国人自己的歌,不久后唱出「美丽岛」和「少年中国」。同样是1976年,试图结合文化与社会的「夏潮」杂誌创刊,並且推出一系列关於本土文化的討论。
1977年,展开所谓「乡土文学论战」。
 
综观这些文化现象,几乎都围绕著关於中国民族主义以及台湾乡土这两组轴线。文学评论前辈叶石涛指出,70年代初以来的政治衝击,使新一代知识分子惊觉美日殖民主义者对自己社会的压迫,因而去重新探索乡土。另方面他们想要寻找属於自己民族的东西、寻找属於中国的特色,但因为他们生活的土地在台湾,所以只能以「回归台湾乡土」来重建中国文化。例如云门初创的宣言,是「中国人作曲,中国人编舞,中国人跳给中国人看」。又如1970年高信疆接任对七零年代影响甚鉅的中国时报人间副刊主编,也显露出某种民族主义的文化情怀。他强调中国的作家应该有中国的特色,应该写自己土地上的东西。或者民歌运动的重要人物李双泽一方面歌唱「美丽岛」这首素朴礼讚土地的歌曲,另方面也写下「少年中国」(蒋勋作词)表达对故土的情怀。
 
在这些文化杂誌与实践外,还有政治异议杂誌。先是1975年的「台湾政论」,是七零年代党外运动的第一份刊物,但很快被查禁。1979年春天,党外政治工作者创办了「美丽岛杂誌」,並以此为基地集结整个七十年代累积起来的反对运动力量。十二月十日,他们在高雄举办人权游行,但此时国家已经不能容忍社会对党国体制的挑战,於是游行的警民衝突之后大逮捕党外运动的领导分子,並进行严厉审判。
 
在这个时代的尾声,黑暗力量重新吞噬七零年代的光,只是这些光线已经犀利到再多的黑暗也遮盖不住。进入八零年代之后,那些七零年代的文化与政治火种,开始绽放更强大的光芒。
 
(南都周刊专栏2011.9.20)
 
话题:



0

推荐

张铁志

张铁志

91篇文章 9年前更新

台湾知名政治與文化评论家,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博士候选人,現任香港「號外」雜誌主編。著有《声音与愤怒:摇滚乐可以改变世界吗?》、《时代的噪音:从狄伦到U2的抗议之声》,剛出版《时代正在改变:民主、市场与想像的权力》。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