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2010年春天至今,是台湾死刑与反死刑的斗爭。

在此之前,台湾有四十四个定讞的死刑犯,但已经四年未执行死刑。三月,法务部长王清峰公开表达应立即停止废除死刑的立场,引起社会巨大爭议,被迫辞职。四月三十日,法务部枪决四名死刑犯。

整个春天,台湾瀰漫杀戮血腥之气。社会激烈辩论死刑存废,支持死刑的民眾情绪激昂,公共领域少有理性討论空间。

十一月,台湾最著名的死刑犯苏建和等三人在缠讼十九年后,终於被判无罪释放,但他们已然耗尽十九年的青春。

2011年一月,一名嫌犯坦承犯下1996年一起五岁女童性侵害命案。但当年警方逮捕的另一人江国庆早已被处以死刑,而他的自白是被刑求逼供所取得。江国庆终於被还清白,只是人死不能復生。

在这样的死亡风暴中,去年底台湾出版了一本关於反死刑论述的重要作品「杀戮的艰难」。作者张娟芬是作家,也是废死联盟的成员。

这本书收入的大部分是她过去的文章,文体十分特別,既有感性也有理性,既有故事、有哲思也有论述与分析,並特別纪录了过去这一年关於死刑的辩论。

娟芬在书中第一篇「杀戮的艰难」中,先承认自己原本对死刑並无定见,然后一步步告诉读者她自己的思考过程,「如同舞蹈一般的迴旋反覆的辩证」。

既有的许多废死刑论述主要是集中在生命权与人权、功利论(死刑对犯罪的嚇阻效果有限)、以牙还牙的不文明与教化的可能性等等。娟芬也谈到许多面向,如反驳废死论者不重视对受害者的保护,她反而有力的提出,死刑只是让保护受害者的各种可能措施化约到一个最简单的情绪出口:报復。

本书最动人的部份是她採访犯下杀妻双人命案的死刑犯邓武功的故事。正如书中引用的一句电影台词:「当人们看著我的脸,他们不是看见我的人,而是看见犯罪」。而娟芬正是要让我们看到邓武功这个「人」。读到他写给总统请求特赦的自白书,无人不会动容:「生平无不良之前科,岂是重大恶性之徒,连鸡都不忍宰杀之人,为何竟然杀了人?伤心吗?后悔吗?──「在不知不觉中,泪已成行」」

在种种相关论述中,这本书要提出的核心概念就是书名:杀戮的艰难。她说,重点不是坏人该不该死,

例如在双方枪战中,我们会认可杀了对方是正当防卫;但是一旦对方已经失去杀人的能力,那么你杀他,就是防卫过当。所以,当罪犯已经入狱,我们却用公权力杀害他,也是防卫过当。所以「我的论点不是他不该死。我的论点是我们不该动手」。或者用另一个角度说,我们不应该重复那些杀人犯的杀人逻辑。

杀戮的艰难也因为误判的可能性永远都存在。因为「可疑的审判品质,动輒喊杀的舆论,薄弱的公设辩护人制度」,使得不可能出现支持死刑者所期待的「超完美死刑」。

二十一岁青年江国庆的冤死,真的能让台湾社会开始反思何谓「杀戮的艰难」吗?

(2011/2/19 新京报书评周报)

话题:



0

推荐

张铁志

张铁志

91篇文章 9年前更新

台湾知名政治與文化评论家,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博士候选人,現任香港「號外」雜誌主編。著有《声音与愤怒:摇滚乐可以改变世界吗?》、《时代的噪音:从狄伦到U2的抗议之声》,剛出版《时代正在改变:民主、市场与想像的权力》。

文章